本报记者 江超云
近日,坐卧于翠绿青山内的帝师墓,迎来了新的巡护人——阳光学院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他们首次独自在清明节赴巡护之约。
他们分工明确,一到位于登龙岭的陈宝琛帝师陵园,就开始了清扫石阶、除藤去草、擦拭石碑等工作。他们守护着的,是曾任溥仪帝师,亦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的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墓志联的这句话,精辟入里地评价了陈宝琛忠诚爱国的一生。他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主张“崇实学以励人才”。1931年,他冒死劝谏溥仪勿任伪满洲国“总统”,彰显民族气节。
而这份巡护之约,缘起于32年前。
1993年的一日,就职于马尾区房地产管理所的郭锦贤,与前来办理业务的陈宝琛曾孙媳刘女士闲聊时,得知马尾有座帝师墓,虽陈宝琛后人和螺江陈氏宗祠的宗亲常来祭扫,但不能时时照看。“你有空的时候,能不能替我们上山看看?”一句不经意的询问,却得到郭锦贤的允诺,与坚定的守诺。
正因敬重陈宝琛,郭锦贤成为帝师墓义务巡护人,这一巡,就是三十余载。那些年里,他修补陵园,添石阶与休憩平台。也因年岁渐长力不从心,而萌生了培养“接棒人”的意愿。自2012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阳光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志愿者纷纷加入到守护帝师墓的行列,其中,阳光学院于2017年正式成立了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一年两次地在郭锦贤的带领下前去帝师墓清理杂草、巡视陵园情况,缅怀先贤。
郭老因病于2024年去世后,“一年两次的巡护”的承诺,由阳光学院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队接过。阳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黄鑫表示:“我们接过了郭老义务巡护帝师墓的接力棒,未来我们也会在这里继续讲述郭老给我们讲过的陈宝琛的家国情怀,让传承生生不息。”
而这份接力守诺之举,也得到了陈宝琛后裔的赞许。在巡护途中,阳光学院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队偶遇前来扫墓的陈宝琛后裔一行人,后收到陈宝琛后裔寄来的由陈宝琛侄孙、复旦大学历史系陈绛教授编著的《陈宝琛年谱长编》及电子感谢信,陈宝琛后裔在感谢信中写道:“多年来得到贵校志愿者的关注和帮助,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我们深受感染。看见年轻学子的热情,心情无比感激,特以此方式对贵校领导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正如当年勇担使命的陈宝琛,兴办新式学堂以救国图存,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闽大地,涤荡蒙昧,造福后人。郭锦贤一诺重千金的义举,宛如掷入湖水的一枚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巡护帝师陵的路上,曾经的一双脚印,已经成为一串。他们的脚步,将延续郭锦贤的未竟之路;他们的讲述,让帝师的爱国精神永远鲜活。
“陈宝琛生平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教育救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巡护帝师墓不仅是阳光学院引导学子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阳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郑非表示,未来,学校将同其他高校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联合巡护活动。还将支持鼓励阳光学子们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对帝师墓和陈宝琛相关文物进行拍摄、建模,打造线上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宝琛先生深厚学识和卓越教育成就,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